倒不是RC不能蓋高樓,
而是蓋到21層的RC建築,在載重層層累積下,
那柱子可能會大到1.2M*1.2M以上,
跨距較大點的甚至要到1.5M*1.5M以上,
那麼大的柱子自然嚴重影響室內可用空間和隔間情況。
一般辦公大樓用戶頂多能接受室內有1M*1M柱子的,
如果再大很多公司可能都不想買不想租了﹔
所以超過20層的就經濟而言應該用SRC或SC,
有效減低構材尺寸問題又能兼顧韌性抗震。
SRC是日本率先採用的技術,在歐美,鋼骨就是鋼骨,RC就是RC,
歐美發展鋼骨建築已經有百年歷史,
但亞洲國家也才不過五十多年,
剛開始亞洲人普遍不太適應純鋼骨外包封版的做法,
廠房、辦公、商業建築還能接受純鋼骨(SC)構造的,
但若用來作住宅,總有摸來讓人有不踏實的感覺,
亞洲營建技術最好的日本人才開發結合兩者特性的構造,
就是在鋼骨外層再另外配鋼筋並灌漿同時作保護層,
好處是具有鋼骨構造及RC構造的優點,
柱子強度高則柱斷面減小可使整個建築重量變輕,
因而其受地震力的影響也因此變小,
而RC構造特性則減少純鋼骨建築受側向力時變形過大問題,
純鋼骨的高層建築地震來時搖晃程度可比RC構造利害的多。
而台灣的建築營造技術向來師法日本,
心理因素、地震因素和營造因素類似的情況下,
自然比較能接受並且採用這種方法了。
SC或SRC構造本來成本就比RC構造來得高,這無庸置疑,
至於消費者接不接受,那純粹是個人的選擇性問題。
在921地震後因為很多結構學者和媒體炒作鋼骨構造話題,
所以現在民眾和建商也開始接受住宅用SC或SRC的了。
SRC = 鋼骨+鋼筋混凝土的混和構造
| ||
這麼說好了, 這樣說比較容易懂, |